![]() |
|
![]() |
||
一代時裝大師、YSL品牌的創始人伊夫·聖洛朗(Yves Saint Laurent),和時裝界『凱撒大帝』、身兼Chanel、Fendi等數個品牌設計師的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風格迥異,但都纔華橫溢。他們的設計讓人不忍取捨,最理想的狀態是合而為一。顯然,法國貴族美男子雅各(Jacques de Bascher)一早便發現了這個秘密。他在二人之間優柔擺蕩,兩個男人均為他而瘋狂。自他走後,一個自暴自棄,一個克制禁欲,再也無法擁有愛情。
兩位影響時裝設計半個世紀的大師有一段不尋常的感情。
伊夫·聖洛朗的葬禮上,一個人始終沒有出現。
伊夫曾經的戀人和一生的伙伴Pierre Berg?說,可可·夏奈爾和伊夫·聖洛朗是二十世紀的奇跡,夏奈爾創造了前半個世紀,而後半個則屬於聖洛朗。
若以對時裝史的影響論,這樣的並舉固然恰當,但他們畢竟並不共處於同一時代。而若是把卡爾·拉格菲爾德的名字和伊夫·聖洛朗放在一起,反而更有故事。
法國總統薩科齊夫婦、伊朗第一夫人Farah Diba、著名影星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等均出席了聖洛朗的葬禮,此外還有時裝界全員新老設計師們:高田賢三(Kenzo)、約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華倫天奴(Valentino)、紀梵希(Hubert de Givenchy)、薇薇安·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 、索尼亞·裡基爾(Sonia Rykiel)、高緹耶(Jean Paul Gaultier)等等——獨缺Chanel和Fendi的現任設計師卡爾·拉格菲爾德(Karl Lagerfeld)。
卡爾與聖洛朗不是不熟,他們的淵源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青年時代的伊夫·聖洛朗,面容清秀,性格靦腆,卻總有驚世之舉。
1954年,21歲的卡爾和年僅19歲的聖洛朗鋒芒初顯,在國際羊毛局組織的設計大賽上摘得桂冠。卡爾是外套組的優勝者,而聖洛朗則贏得了晚裝設計大獎。
他們的起點完全一致,此外還有更多的共同點:熱愛時裝,喜穿白襯衣、黑領結和修身西服;出身富裕家庭:卡爾來自德國漢堡,伊夫則來自北非法屬阿爾及利亞,家族與法國關系疏遠,但也正因如此對巴黎懷有無盡夢想;年輕、纔華橫溢,且曾是巴黎時裝業公會學校(Ecile de la Chambre Syndicale)的同學;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從小就知道自己的性取向。
所以,雖然性格迥異:卡爾堅定偏激,伊夫則內向浪漫,他們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
他全裸為YSL M7香水拍攝的廣告,身體像雕塑般優美。Tom Ford曾評價,香水本應是最接近皮膚的衣服,所以為什麼要把身體藏起來拍廣告?
接下來的故事就好像一部勵志青春片,伊夫收到了Christian Dior工作室的邀請,卡爾則獲得了在Pierre Balmain工作室當助理的機會。這兩處是當時巴黎高級女裝界翹楚,兩個年輕人前途大好。
巴黎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卡爾常常與伊夫一同夜游。他們相約在Montparnasse大街的丁香園咖啡館(La Closerie des Lilas)碰頭,那是海明威寫出《太陽照常昇起》的地方;去圓頂咖啡館(La Coupole)喝東西;或者光顧前衛藝術家的據點Le Boeuf sur le Toit,一個一戰後畢加索和夏奈爾常常光顧的歌舞吧。
那是屬於他們的純真年代。畫面滿是錦衣華服和觥籌交錯,身後流淌著輕松跳躍的小提琴音,絕美卻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