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流行服飾中的質孫服與辮線袍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京青年報 作者:子姜 編輯:王曉迪 2022-12-30 10:01:01

內容提要:由於影視劇中講述元朝歷史的很少,大家對於元朝流行的服飾了解也不多。

由於影視劇中講述元朝歷史的很少,大家對於元朝流行的服飾了解也不多。蒙元時代是個多民族融合的時期,蒙漢制度雜糅,文化的交流與衝突也體現在服飾上。蒙古族是游牧民族,為了方便騎射、涉草行走,服飾上整體呈現出窄袖、束腰帶、穿皮靴、合?的特征。在保留本民族服飾特色的同時,“進取金、宋,遠效漢、唐”,吸取漢族服飾的特征。

每個朝代新建之初,都需建立新的輿服制度來確立皇權。服飾作為一種手段,有區分貴賤、尊卑的作用,元朝統治者對於天子、百官的服飾采用了“雙軌制”,既有漢制的袞冕系列,也有蒙古民族特有的質孫系列。此外,對民間百姓的服飾也做了嚴格的限制。

“質孫宴”是元朝最為隆重的盛宴,在這場盛宴上統一著“質孫服”。“質孫”在蒙語裡是“一色”的意思,就是統一顏色的服裝,通常同顏色一致的帽子、腰帶、鞋子配套出現,在元朝屬於獨具特色的國宴禮服,均由天子賞賜而得。所以對於元代的貴族來說,擁有質孫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外國使者記錄質孫宴的盛況時曾這麼描述:“第一天,他們都穿白天鵝絨的衣服,第二天穿紅天鵝絨的衣服,第三天,他們都穿藍天鵝絨的衣服,第四天,穿最好的織錦衣服。”

元朝統治者在服飾上喜歡追求奢靡之風,鼎盛時期,忽必烈在一次質孫宴上選出一萬兩千名怯薛(元代的禁衛軍,類似明朝的錦衣衛),每人賜予十三套質孫服,每一套都鑲有珍珠、寶石,每件禮服價值一萬金幣,十分華貴。質孫服的材質選用織金錦,也稱“納矢石”,是元朝統治者特別偏愛的織造工藝,將金線融入花紋的制作中,使服飾呈現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元朝立國後,就開始籌備建立織造局,有些織造局專門生產織金錦,滿足天子、貴族百官的需求。民間不允許制作質孫服,官府制作的質孫服也不允許流入民間。

史料中幾乎都是對質孫服顏色、面料的描述,沒有對形制做具體的描述。有種說法是說它類似於辮線袍。辮線袍“制如窄袖衫,腰作辮線細褶”,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袍服。不同於其他袍服,它的主要特征是腰間不計其數的細褶,窄袖束腰,上緊下寬,緊身輕便,便於騎射,又利於保暖,非常符合游牧民族的服飾特征。

辮線袍最早為戎裝,形制上便於統一且利於活動,上到貴族下到底層人民,均穿辮線袍,區別在於材質與做工。而王公貴族們穿的質孫服,與辮線袍的區別在於:有腰線,但無腰間的細褶。

後來,明代的統治者也看到了辮線袍便於活動、穿著舒適等特征,進行了全面繼承和發展。明代的皇帝在外出騎馬時所穿的“曳撒”就是由辮線袍發展而來,在形制上做了加寬加長的處理。

元代對於服飾的顏色花紋也有明確的規定,以青、白、紅、綠為尊,老百姓只允許使用暗色系的棉麻布、葛布和絲織品等。除此之外,蒙古族的袍服以交領右衽為主。“左衽”向來被認為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特征,但隨著蒙古族與漢民族的交流日益加深,服飾的形式也隨之發生改變,只不過一部分地處邊疆的蒙古族仍然保留著“左衽”的習俗。

在元朝,女性與男性的服飾形制大體相同,所以會出現男女難辨認的情況。同樣,隨著蒙古族與漢民族文化逐步融合後,漢族主要服飾審美是褒衣博帶,以寬大作為時尚,所以蒙古族女性的袍服慢慢形成大袖、小袖口的大袖袍。結婚的貴族女性的袍服更為寬大,像漢族的道袍一樣。

元朝作為少數民族統治的時代,並沒有照搬草原文化,而是部分繼承了中原傳統文化,促進兩種文化間的不斷融合及發展。其服飾上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既有蒙古族的草原風情,又有漢民族的特征,形成元朝獨特的服飾風格。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