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如何通過『米』建構國家形象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界面新聞 作者:胡川安 編輯:王曉迪 2018-04-24 09:18:53

美味食物的極致,便是米了!

按:日本料理,而今已經成為世界飲食文化中非常獨特的組成部分。熱氣騰騰的日式拉面、方便精致的壽司便當、風味十足的咖喱蓋飯、令人垂涎的神戶和牛……日本料理善於吸納世界各國飲食的特色並作出自己的獨特演繹,另一方面,日本人民也慣於將簡單朴實的食材推向精進的極致,例如豆腐、野菜、蘿卜、大米,都是日本料理中受到尊重和珍惜的食材。

臺灣作家胡川安在其新著《和食古早味》中,從歷史、文化等角度,詳細介紹了各種常見的日式料理,探索日本飲食的今夕演變。書中還搭配了與日式料理相關的名家浮世繪,包括歌川廣重、歌川國芳、月岡芳年、勝川春亭、葛飾北齋等人的作品。

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從《和食古早味》中節選了關於米的章節。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會發現,日本的料理文化與中國的飲食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日本的稻米是由中國東傳而來,並在彌生時代開始種植的,時至今日,它已成為日本料理至為關鍵的一環。看完這段文字,也許你會因日本人對於平凡物事的珍惜而感慨萬千,或者,它會勾起你的味蕾,讓你在心裡不禁大喝一聲: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

日本料理決勝負的關鍵:神聖的米

對食物的珍惜、對食材的尊重、對土地的敬仰、對自然的愛、珍視自然與身體的對話,這就是日本飲食味覺的原點。

美味的原點不在餐廳,而在土地;料理的文化不只在餐桌,而更在飲食的傳統。追尋日本料理的傳統,得從稻米、神話和宗教當中理解。對於日本人而言,這個原點是神聖的,必須帶著虔誠的心去追尋。

在日本料理中,米飯既是美味的起點,也是決定一頓飯完美與否的句點,好吃的米是具有香氣的。大廚小山裕久說:“米飯凝聚了日本料理的技術和精神。”而說到白米飯,就必須先提到品茗茶會。因為空腹喝茶傷胃,茶會前通常會送上白米飯、湯類和向付(生魚片)。你可以想象一下:在品茶的狹小空間,約莫六平方米大的范圍裡,炭火烹煮的白米飯香氣飄散在空氣之中。

為了使吃進嘴裡的米飯溫度與口感配合得當,必須計算端上米飯的時間,也要考慮溫度控制。白米飯成為品茗成功與否的關鍵,而茶道所發展出來的精進料理與懷石料理,也成為日本料理至為關鍵的一環,所以我們可以說“米飯是料理之始”。

白米飯也是日本料理的壓軸之食。在懷石料理中,菜一道一道地上,最後上的就是白米飯、醬菜和味噌湯。大家一定會問,一頓飯的最後送上白米飯,不會吃不下嗎?我想,真正懂日本料理的人一定會給你如料理大師北大路魯山人的答案:“不會,因為美味食物的極致,便是米了!”

你想過嗎?米飯居然是日本料理決勝負的關鍵!

靈魂與稻米的對話

到底什麼樣的米纔算是好吃的米呢?

有些人從米粒的外觀、透明度、黏度、形狀加以判別,但是單從外觀還是無法了解米好不好吃。畢竟感官帶點主觀的成分,所以日本人通過客觀、量化的評鑒制度,嚴選外觀美又好吃的米。

“日本谷物檢定協會”從一九七一年開始在全國各地評鑒,每年發行一本《稻米的食味等級》。二十多個品評員,男女各半,每天試食一次,一次食用四個樣品,評鑒全國各地的稻米,他們的工作就是“吃飯”,有如紅酒的品評員一般。

越後米,也就是現在新潟縣所產的“越光米”,一向被認為是日本最好的米。越光米並不好種。施肥太多,會導致稻穗太重,稻稈下垂;施肥不夠,稻穗又不飽滿;加上越光米所在的新潟位於日本本州島中部,瀕臨日本海,冬天氣候寒冷,稻米的成長季節相當短,從播種、插秧到收成,時間必須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因此,只要氣候稍有變化,收成就會不足,導致越光米一度金貴異常。近年來由於政府提倡,除了越光米之外,北海道的“夢美人”米(ゆめひ?りか)和九州的“活力滿點”米(元?つくし),也獲得“特A”級別。

安藤廣重作品《稻田》

日本人對於大米的堅持背後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紀錄片導演小川紳介通過在農村蹲點,發現平時走路不穩、佝僂的老爺爺,插秧時竟然可以讓蜻蜓停留在他的腰上,可見插秧的腰一定是穩如泰山的。

小川紳介發現自己根本不懂農業,所以決定深入農村,而且是日本最貧瘠的山形縣(阿信的故鄉),以十三年的時間記錄農村生活,拍攝出紀錄片《牧野村千年物語》。這部電影的主旨既非控訴現代化種植作物造成的農村貧瘠現象,也不單純只是記錄農村的四季與農民的生活,而是帶觀眾了解農民、農作物、自然與宗教及文化間的關系。

電影鏡頭常以特寫的方式凝視著稻子,搭配著農民雙腳在田中插秧的聲音,有時敘事拉回遠古的傳說、記憶,或穿梭於當地的神像、祠廟。小川紳介想告訴大家:土地與人的聯結不只在喂飽肚皮,還包含著神與人的關系,是靈魂與稻米的對話。

宗教式的虔敬

不僅農民對大米有宗教式的虔敬,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執政的日本自民黨也對農民和稻米政策異常重視。自民黨執政的基石之一就是農民,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日本農業協同組合”負責從產地到銷售“一把抓”,還擁有具有銀行性質的“農協銀行”。

“農協銀行”堪稱日本三大銀行之一,在戰後長期支持自民黨。自民黨政權對於農民的補助不是直接發放津貼,而是通過提高國內農產品的價格,並限制外國米的進口,使戰後日本農民的收入比工人更充裕。

為什麼從農民到政客都對稻米有如此“不合理”的做法呢?直接引進便宜的美國米不是更符合經濟利益嗎?何必花大量的稅金補貼農民呢?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在《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在不同時期的身份認同》(Riceas Self:Japanese Identities Through Times)一書中研究日本人通過米食建構起民族與國家的形象,書中提及從國家政策到大米評鑒背後隱含著的文化和宗教力量。這種宗教與文化的情感不是單靠成本和經濟理性所能計算的。

稻作神話與權力之源

中國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文化已經出現了稻米,這在今日浙江餘杭附近的考古中已經得到了證實。而日本的稻米不是原生的植物,是由中國東傳而來,並在日本的彌生時代開始種植。起初種植在較低緯度的九州島地區,後來逐漸傳播到本州島全境。

日本的緯度跨度大,不是所有土地都適合種植稻米,特別是北陸、東北等地,過於寒冷使得稻米不易生長。有些地方一年只能收成一次,如果只仰賴稻米收成,就無法養活所有的人;再加上蟲害或是天災,隨時可能會發生飢荒。因此,很多宗教的儀式就圍繞在稻作收成上,例如,“田植祭”在春天舉辦,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順利生長;秋日的“新嘗祭”則是感謝神靈一年以來對於稻谷的保護,並祈求來年豐收。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便以稻米為中心。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是日本最早的史書,其中有不少關於稻作的神話。傳說天照大神到了“高天原”之後,辛勤地指揮眾神播種水稻的種子,並且將自己的嫡孫邇邇藝命派到人間。邇邇藝命帶著種子來到了漆黑一片、毫無生氣的人間,當他播種之後,人間開始有了光明,這意味著創造文明的根源就是稻米。所以,古日本人認為掌管稻米生長的秘密就是天皇權力的根源;看看供奉天照大神的“神饌”,正是以水、米、鹽為主。

天照大神是何許重要的人物?據說日本的天皇即為天照大神的嫡孫,即“皇御孫命”。

本來天照大神與天皇“同床共殿”,在十一代垂仁天皇時,國內飢荒不斷,公主倭姬命尋找祭祀天照大神的新地點。最後定在了伊勢附近,並蓋了伊勢神宮(位於今日的三重縣),包括“內宮”“外宮”以及周邊一百二十五間宗教性建築。

為什麼選中伊勢?伊勢平原瀕臨漁獲豐足的伊勢灣,平原上盛產稻米和野菜,或許這就是伊勢神宮被倭姬命選為國家最高宗廟的原因吧。

天照大神負責管理食物,天皇身為天照大神的後代,是掌握稻作祭祀權的祭司,因此成為人間世界的領袖,所以我們可以說“稻作文化”就是日本宗教、文化、社會和飲食傳統的原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