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綠色服裝”推進“綠色環保”

  
潘坤柔

自從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確定了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世界範圍內的綠色意識即迅速強化乃至波及地球的每個角落。

“綠色”,代表生命,代表健康,代表活力,是充滿希望的顏色。國際上對“綠色”的釋義,已上升爲包括生命、節(約)能(源)、環(境)保(護)三個方面,又稱“綠色文明”。

在綠色文明意識指導下,倡導“綠色服裝”,推進“綠色環保”,涵蓋了服裝的生產行爲、消費行爲的方方面面。

一、“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環境,係指人的生存周圍的空間狀態。服裝,正是環境的“產物”之一,是人類在某種特定的環境和時空條件下爲着生存與發展所作的力所能及的選擇或行爲的模式。服裝的創造源於人的精神與物質的需要。正是那種基於力所能及的選擇引發的創造思維構成的計劃和實踐,組合成服裝設計與製作的基本內涵,形成於服裝生產服務於使用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創造的全過程。近代以來,人類在生產實踐中,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工業化大生產過程中,發現過量的工業化正在不斷破壞着地球上的生態平衡,由生態危機制造的環境污染,例如臭氧層的破壞、生物物種的相繼滅絕、氣候的惡變,尤其是令人觸目驚心的中國北方沙塵暴的侵襲以及入寰中怪病的肆虐,正無情地侵蝕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從而引發人們的懷舊心態和迴歸自然心態,進而發展爲自覺相約發起全人類共同起來保護環境、保護人類共有的綠色家園的“綠色環保”行動。“綠色環保”逐成爲21世紀人類文化活動的重點,當然,也是服裝科技和服飾文化的重點,是倡導“綠色服裝”的契機。

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強調兩個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內公平,那就是要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即機會均等,以實現他們較好的生活願望。二是代際公平即世代平等,由於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有限,當代人就要合理利用資源,不要損害後代人發展的能力。持續性原則的核心是:人類自身的繁衍、經濟建設和發展不能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是保證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作爲人的終生不可須臾離開的服裝要持續發展亦不例外。服飾無國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應全球聯合行動起來,從材料資源到設計製作、消費、處置進行系統的規劃。

二、紡織服裝業對“綠色環保”的新貢獻

事實上,僅在近年,我國紡織服裝爲攻克中國女裝“綠色環保”這道“坎兒”已創造了不少可圈可點的成績。

例如,在服裝布料方面,對“綠色環保”紡織產品Tencel(俗稱“天絲”的紡織纖維)及其最終產品“綠色環保”服裝的開發,已經融入了人們的衣生活領域。不過這裏需要說明的,被人們爭相傳說的Tencel其實只是商標,lyocel纔是材料的原名。lyocel是一種來自大自然的木漿纖維。與別的纖維相比,它強度最大,即使在溼式狀態下也能保持80%的強度,是別的纖維不能比擬的。

由於Tencel纖維在製造過程中加入的融劑爲有機氨而使它成爲一種無毒無害的物質,即使經過充分使用被完全廢棄之後也能全部回收並重返大自然,對周圍環境不造成污染。

又如,由於服飾美的諸要素中以色彩排名第一而不得不依賴於紡織印染,消除紡織印染所產生的環境污染,在20世紀90年代曾被列爲中國環保“十大課題”之一。所以,由人工種植無須印染而獲得顏色的天然彩色棉的培植成功,被認爲是對“綠色環保”做出的有效貢獻,儘管有專家認爲它的色彩遠不夠理想,有專家經研究指出天然彩色棉若大面積種植有可能使白色棉花的色彩質量受到影響。但畢竟天然彩色棉的出現,表示了“綠色環保”又走出了可持續發展的一步。

再如,近年我國土地沙化嚴重而形成威脅人類正常生活的沙塵暴,經研究其形成的諸因素中人爲活動竟佔70%,主要是過度放牧和草原開墾。而衆所周知的被稱爲“軟黃金”的山羊絨(開司米)是能爲國家換回大量外匯和受到人們普遍喜愛的高級羊絨時裝的原料。近年因山羊絨漲價,牧民養山羊的積極性提高,存欄數迅速增加而對羊羣基本上採取草場放牧方法。山羊適應能力優於綿羊,但對草場的破壞則是綿羊的20倍——它能把土層中最後的一點兒草根都刨出啃淨,加速土地沙化。爲了治沙,在世界最大的山羊絨原絨產地內蒙古自治區,維信、鹿王等著名企業集團已大力投資實行山羊圈養,但如何保證原絨質量又成了企業新的課題。還有,受到消費者熱烈歡迎的免熨襯衫,就是在易皺的天然衣料里加入甲醛樹脂處理後變得挺括(從而免熨)的,而甲醛經特殊工藝處理後會持續發出甲醛氣體,人吸入了此種氣體,會引發怠倦、不適感,還會出現頭疼咳嗽、口渴等症狀,皮膚長期接觸含甲醛的衣物,還會引起皮疹,有害健康。前不久,諾瓦(蘇州)化學有限公司應用新材料,採用高分子聚合法研製開發了“綠色環保”無甲醛免熨整理劑,用於棉、麻、粘膠、“天絲”(Tencel)等各種纖維素纖維和這些纖維素與其他纖維混紡的面料以及服飾的免熨和防縮整理,解決了這一問題。

在服飾配件中,也已出現了不少時尚美觀的綠色環保產品。例如,過去爲防止金屬配件生鏽,曾採用電鍍方法,因而產生大量有害的殘餘物質,污染環境。現在,已成功地實現用不鏽合金製造出拉鍊、別針和其他裝飾配件,無須經過電鍍處理。一些鈕釦也採用了再生法生產,如將舊玻璃瓶磨成粉末再與各色顏料混合製成五光十色、圖案各異的新品。也有用硬果殼經雕刻或手工繪圖製成迴歸大自然風格的木鈕釦以迎合時尚潮流,還有鑽、翠、珠、玉及木、石、金屬首飾領域的“綠色環保”意識的加強和“綠色環保”產品的開發研究。總之,在攻克中國女裝“綠色環保”這道“坎兒”,培育人類新的消費觀和利於可持續發展的消費習慣方面,我們還有許許多多的事情要做。

三、國際市場“綠色通行證”及其取得

面對我國加入WTO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西方加高中國參與國際貿易的壁壘政策,“綠色環保”已成爲中國服裝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一道“坎兒”。目前,獲得“中國環境標誌認證”和獲得“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被認爲是攻克國際貿易壁壘的兩把利劍,併成爲國內服裝先進企業的至要條件或基本特色,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中國環境標誌”是經過中國環境標誌委員會(目前該委員會僅向服裝行業中的上海服裝行業協會授權)批准後,標在產品或包裝上的標籤,意在表明該產品不僅質量合格,而且在生產、使用和處理、處置過程中符合一定的環保要求。這種以國家指定機構或民間組織依據規定進行環保確認並提供標誌圖形准予企業在產品或包裝上標識的做法,是向消費者表明:該環保產品(“綠色環保”服裝)已受到確認,從而引導購買,目的在於實現從生產到消費的環保良性循環,迄今僅有杉杉集團(首家)、兆林公司和報喜鳥集團通過認證。而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則是對所有產品和服務從原材料選擇、設計、加工、銷售、運輸、使用到最終廢棄物的處理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其目的是節約資源,控制和預防污染,致力於綠色環保。這與授給環保標誌是相互推動而又密不可分的,都被認爲是關愛地球、造福子孫的綠色行動。已有不少企業提出認證申請。例如前不久,溫州法派企業有限公司就成爲我國西服行業首家獲得該系統認證的企業,浙江驪谷服飾有限公司等正加大投資,引進“綠色環保”技術,導入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爭取早日獲得這個通向國際貿易的“綠色通行證”。

有企業提問,到底哪一種認證更有實效?其實前面已經說清楚了。最“可靠”的,當然是既申請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又申請中國環境標誌認證了。鑑於當前中國環境標誌認證機構僅上海服裝行業協會一家,而ISO14000國際環境管理體系的諮詢機構和認證機構都不止一家,這樣,企業認真選擇諮詢、認證機構,確保在諮詢的權威指導下實現認證要求的統一性和同一性,以及降低相關費用,就意義非凡了。

ISO14000的認證程序與ISO9000(國際質量管理體系)相似,一般是由企業向認證機構提交申請並簽訂認證協議,再由認證機構派出專家進行以下審覈:

一、手冊審覈——審覈申請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手冊是否符合標準要求。

二、現場審覈——專家進駐現場審覈環境管理體系運行情況,並確定其實際運行是否符合標準及企業自身環境管理文件的要求。

三、糾正措施——對註冊審覈中發現的不符合項目作跟蹤審覈,最後確認其已有效糾正。

四、註冊發證——上述過程完成並確認符合要求後,對申請企業的環境管理體系予以註冊並授予認證證書。

五、年度監督審覈——通過年度監督審覈的方式保證證書及註冊的持續有效。

必須指出的是,時下在我國,儘管紡織與服裝產品的開發依然如火如荼,但許多企業仍然停留在設計的基本元素的運用(如色澤、造型款式等外觀質量)上,層次高一點的還會考慮到有品位、有經驗的消費者可能直接感受到的手感、透氣、吸溼、抗皺、易整理等舒適性能和實用性能,而更高層地從人體健康、“綠色環保”方面則考慮較少。據報道,不久前我國南方某服裝廠出口歐盟的一批服裝就因拉鍊用材含鉛量過高而被買家退貨,造成近百萬元損失並最終導致企業的破產。這一事例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注意。有人以爲,只有那些急於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貿易的企業才需要積極瞭解或謀劃綠色環保認證,取得“綠色通行證”,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一旦中國加入了WTO,實現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服裝便完全面對國標市場,消費者的選擇已然沒有了國界。所以倡導“綠色服裝”,推進“綠色環保”,遲早是全行業的基本任務之一,我們必須儘早綢繆。

(作者系中國服裝集團高級工程師、中華女子學院教授)

個人簡介

潘坤柔,高級服裝工程師,原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基礎理論研究室主任,中國服裝集團服飾文化部主任、培訓部主任。現任國家服裝期刊《服裝科技》編委,中華女子學院(全國婦聯直屬)藝術系客座教授,中國紡織部級《中國20世紀服飾文化研究》軟科學課題主持人,北京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組委會委員兼國際展品質量評審委員會主任。首屆全國服裝知識大賽的主辦者,首屆中國北京國際服裝基礎理論研討會的主辦者,首屆北京中國國際服裝服飾博覽會國際服飾文化論壇的主辦者。多次在全國性、國際性及各地服裝大賽、模特大賽中任評委、評判長等,是全國服裝質量檢測中南站的名譽站長,全國紡織產品開發中心紗線課題負責人之一,擔任數家國內服裝企業的高級顧問。

曾兼任《中國服裝》雜誌副主編,中國科技經營管理大學服裝學院的院長,中國紡織出版社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紡織報特約撰稿人,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研究員,《內衣時尚》雜誌編委,中國紡織面料評委會評委、副主任委員。

目前主要從事中國服裝品牌戰略研究和實踐,企業文化策劃,服裝流行趨勢預測,模特培訓,產品設計藝術監評及特種功能服裝的科普工作。

北方網  2001-09-20 15:57

 相關文章:
 

推薦內容
random mark :enorth_tuijian1_* not found! random mark :enorth_tuijian2_* not found!
 
關閉窗口